公孙杵臼(公孙杵臼的拼音怎么读)
文言文翻译
1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。《三国志》翻译: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,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学而不化,非学也。一-杨万里 翻译: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,不能称为学习。好学而不贰。
2、10篇文言文和翻译 掩耳盗铃 出处:战国•;吕不韦《吕氏春秋•;自知》 【原文】范氏之亡也①,百姓有得钟者②。 欲负而走③,则钟大不可负;以椎毁之④,钟况然有音⑤。恐人闻之而夺已也,遽掩其耳⑥。 恶人闻之,可也;恶己自闻之,悖矣。
3、子路受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:文章 子路见孔子,子曰:“汝何好乐?”对曰:“好长剑。”孔子曰:“吾非此之问也。徒谓以子之所能,而加之以学问,岂可及乎?”子路曰:“南山有竹,不揉自直,斩而用之,达于犀革。
4、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: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: 范仲淹二岁而孤,母贫无靠,再适常山朱氏。既长,知其世家,感泣辞母,去之南都入学舍。昼夜苦学,五年未尝解衣就寝。或夜昏怠,辄以水沃面。往往糜粥不充,日昃始食,遂大通六经之旨,慨然有志于天下。
5、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9分)(1) 巩饮食冠裳之,假以骑从,夸徇四境。(2) 一时工作文词者,鲜能过也。(3) 臣所谓吝者,谓其勇于有为,吝于改过耳。D(轻:以……为轻,轻视。 )C(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)D(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。
6、高中文言文翻译 众人皆 醉,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酉离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大家都醉了,(你)为何不跟着他们喝一些剩酒残羹呢?为什么要(如此)深刻地思虑,高高标举自己高尚的人格,而让自己被流放呢?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
史记赵世家里如何理解公孙杵臼和程婴的行为?
1、古代做臣子的,讲究以“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”为忠,以“靖国难,慷慨赴死”为义,而程婴与公孙杵臼为了使赵朔一家保存后代,先后使用了李代桃僵与声东击西之计,程婴献出自己的孩子,公孙杵臼慷慨赴死,最终使赵氏一脉得以保存,报仇雪恨。
2、“赵氏孤儿”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晋景公年间,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。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,杀掉了赵朔、赵同、赵括、赵婴齐等全家老小。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,她是晋成公的姐姐,肚子里怀着孩子,躲藏在宫中。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,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。
3、程婴说:“死很容易,扶立遗孤很难啊。”公孙杵臼说:“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,您就勉为其难吧;我去做那件容易的,让我先死吧!”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,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,藏到深山里。
4、当程婴为救孤奔到太平庄,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,他却义无反顾,作出了为救孤牺牲自己的决定,充分显示了敢于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。当程婴提出,由公孙杵臼出面告发,牺牲自己父子二人的生命来拯救赵氏孤儿时,公孙杵臼则毫不犹豫提出牺牲自己。
5、程婴志向已遂,自杀以谢公孙杵臼,赵武为两人“齐衰三年,为之祭邑,春秋祠之,世世勿绝”。《赵世家》的记载长逾千言,情节曲折,具有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,成为后世搜孤藏孤故事取材的母本。
6、在中国历史上,西汉时期流传着一段关于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,这个故事最早见于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晋景公年间,奸臣屠岸贾企图消灭忠良家族赵氏,杀害了赵朔、赵同、赵括和赵婴齐等人。赵朔的妻子,晋成公的姐姐,因身怀赵氏孤儿得以躲过一劫。
公孙杵臼祠堂在哪里
1、公孙杵臼祠堂,位于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逯家庄村东。坐北向南,东西48米,南北15米。创建年代不详,据大殿题记载,为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重建。两进院布局,中轴线上有戏台、过殿、两侧为东西配殿,除戏台为近年新建外,余皆为清代遗构。过殿面宽三间,进深五椽,悬山式卷棚顶。
2、在山西省忻州市的城西,距离市区大约一公里的逯家庄村(一些资料误记为返家庄,但实际情况是忻州并无此地),矗立着一座纪念公孙杵臼的祠堂和墓地。公孙杵臼,春秋时期的晋国人,与程婴一起,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景公三年,为保护赵氏孤儿赵武,他们做出了英勇的牺牲。
3、位于武灵丛台公园北侧的李牧、赵奢、蔺相如、廉颇、程婴、韩厥和公孙杵臼七贤祠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程婴的牺牲被赵武铭记,春秋时期即有祠堂祭祀,代代相传。关于赵都最早的三忠祠建造年代,虽无确切考证,但明万历十九年,县令卢龙云曾在此地建祠以纪念。
4、位于忻州市城东一公里处,公孙杵臼为春秋时晋国人,晋景公三年(公元前597年)和程婴合谋,藏匿赵氏孤儿赵武,自己献出了生命。墓区现存祠堂与墓。祠堂为长方形院落,占地约7亩,现存房舍殿堂20多间,正殿5间,中为公孙杵臼祠堂,神台木阁内有公孙杵臼夫妇塑像。
5、公孙杵臼(?—前597),春秋时晋国人,其故里在今忻州市忻府区逯家庄。是赵盾、赵朔父子的门客,主要活动在晋襄公五年(前623)至晋景公三年 (前597)。公孙杵臼是赵盾最信任的门客。赵盾,即赵宣子,晋襄公六年(前622)起执掌晋国国政20年。公孙杵臼忠心耿耿,深受赵盾信任。
6、公孙杵臼墓位于忻州城东一公里处。公孙杵臼是春秋时期晋国人。晋三年(公元前597年),他与合谋藏匿赵的遗孤,献出了自己的生命。墓区现存祠堂、墓葬祠堂为长方形院落,占地约7亩。现存殿宇20余座,正殿5座,其中有公孙杵臼祠堂,神台木亭内有公孙杵臼夫妇塑像。墓区在祠堂南200米,墓丘高3米。
公孙杵臼的公孙是什么意思
公孙杵臼的公孙并非姓氏,而是官职的一种称谓。在古代中国,公孙一般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中的一种公职,类似于今天的官员。公孙杵臼是商朝末期的大夫,可能是当时的一位崇尚学术的政治家,所以被尊称为公孙。公孙杵臼的传说中,他曾劝告商纣王改善政治制度,维护百姓利益,但被纣王拒绝并嘲笑。
公孙杵臼的读音为:gōng sūn zhǐ jiào。公孙杵臼是一个人物名称,“公孙”是姓,“杵臼”是名字。关于这一名字的读音,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: “公孙”的读音相对简单,遵循普通话的发音规则,读作“gōng sūn”。 “杵臼”是名字中的难点。
可见,后来“公孙”的意义延伸了,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。如近来的对人的“公子”称谓。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,干脆以“公孙”为姓,也称为公孙氏了。由此可见,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,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,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。公孙姓在** 和台湾百家姓中名列一百位之后。
公(gōng)孙(sūn)杵(chǔ)臼(jiù),春秋时晋国人,赵盾、赵朔父子的门客。生卒年俱不详,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(前599-前581年)。中国古代著名忠义故事《赵氏孤儿》的主角。晋景公三年(公元前597年)和程婴合谋,藏匿赵氏孤儿赵武,自己献出了生命。
可见,后来“公孙”的意义延伸了,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。如近来的对人的“公子”称谓。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,干脆以“公孙”为姓,也称为公孙氏了。由此可见,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,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,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。
公孙姓的著名家族主要分布在扶风(今陕西咸阳东)和高阳。郡望堂号包括: ;白马堂;:后汉时期的公孙瓒被封为讨虏将军,多次击败外敌,辽东属国长史。他常骑白马,使得乌桓人惧怕,并传言:“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。” ;忠义堂;:春秋时期的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家臣。










